第二节 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前导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的支柱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国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编制实施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实施了生物、数字电视、产业化等产业政策,引导产业振兴发展。二是建设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能力项目,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三是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组织了微生物制造、卫星应用、彩电产业战略转型等一大批产业化重大专项,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启动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五是积极开展高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稳定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偏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前导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各国竞相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国之间围绕技术、资金、人才等的争夺更加激烈。同时,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向上下游延伸,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当今社会的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特征愈益明显,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正进入更加依靠创新的发展时期。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核心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实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培育世界级名牌。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应用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大力发展各类应用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应用系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服务。要着力实施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着力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要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产业集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把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是世界经济从根本上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应对未来竞争、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集聚区。我们要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在区域内集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培育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使我国经济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努力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工作。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自主创新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形成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互动、支撑的局面,提高信息技术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水平。一是选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和突破口,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制造设备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二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三是把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节能减排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实现单位 GDP能耗水平大幅降低。要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发展模式。要继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抓好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和应用适合行业生产特点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发展和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发展技术专利代理和鉴定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信息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专业性服务机构。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技术创新优势和集聚作用,加强重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广基地成功经验,加强基地辐射区建设,带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懂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要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引进人才的主体,要注重与跨国公司、国际企业集团发展合作关系,引进科技、管理人才。要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保证创新人才的劳动和贡献得到相应的报酬。
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参与大型跨国公司间的合作交流。要鼓励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要鼓励外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要鼓励基地企业到境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和设立研发中心。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009年 11月 16日上午,为期 6天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包括综合展区、十大重点产业展区和互动展区,以实物、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了十大产业中 60余家优势骨干企业,近年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作为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展览的一部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振兴”主题展览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船舶工业、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石化产业、轻工业、纺织工业、物流业等十大重点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果。
电子信息产业展区以通信、数字视听、计算机等领域为重点,展示了以 TD—SCDMA、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高端服务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展区集中展示了来自铁路机车、工程机械、通用机床、输变电设备、农业机械和石化机械六大领域的创新成果以及在推进重点产业装备自主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汽车产业展区突出展示汽车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在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提高整车研发水平和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钢铁产业展区展示了我国自主开发的应用于高速铁路、石油管线、装备制造和汽车、家电、电力等领域的关键钢材品种,以及在关键共性技术、节能减排和高端产品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轻工业展区从家电、电池、涉农支农等领域,突出展示轻工业近年来在提高重点装备自主化水平、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果。船舶工业、有色金属产业、石化产业、纺织工业和物流业也分别展示了各自在创新体系建设以及行业重点领域的技术进步成效和代表性的创新成果。
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划和政策,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三、我国信息化水平持续快速发展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测评结果,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的量化参考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使用者的高度关注。本报将系列刊登近年来我国与主要国际组织有关信息化综合指数的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信息化以较快速度发展,从 2006年起,我国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跨入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行列。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在比较研究的 57个国家中位居第 42位,比 2000年上升了2位。2008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45,比 2007年增长 14.5%,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01-2007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5.5%,居世界第 14位,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 2倍。我国信息化 5个分类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多数居世界前列。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逐年提高
2001-2007年,世界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7.71%,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信息化各分类指数中,年均增长速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使用指数、基础设施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信息消费指数和知识指数,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8.18%、9.82%、 3.59%、1.26%和-0.67%。
2007年世界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0.657,比 2006年增长 1.2个百分点,比 2000年提高 7.9个百分点。世界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趋势。其中,瑞典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位居世界第一位,从 1997年开始,瑞典已经连续 11年居世界第一位;排位最后的 3个国家分别是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孟加拉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分别只有0.417、0.412和0.303。但这 3个国家信息化水平比 2006年均有显著提高。
此外,从 2007年世界信息化分类指数国家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国家和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中,信息消费指数差距最大。2007年,信息消费指数最高的是挪威,与末位的孟加拉国之间差距为100?誜 3;基础设施指数最高的国家是瑞典,与末位的尼日利亚
差距为100?誜 6,差距也较大;环境与效果指数最高的国家是瑞典,与最低的阿塞拜疆差距为100?誜38;使用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指数值与最低的孟加拉国差距为100?誜 38;知识指数最高的爱尔兰与末位的巴基斯坦之间差距为100?誜44,差距较小。
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速居世界前列
进行比较的 57个国家(地区)依据信息化发展水平可划分为 5个类型国家(地区):第一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国家(地区),包括瑞典、英国、荷兰、挪威、丹麦等 12个国家。2007年这12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948,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4倍,居于领先地位。第二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国家(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日本、芬兰、法国、中国香港等 16个国家(地区)。2007年这 16个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853,相当于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国家(地区)的 90%。第三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地区),包括希腊、匈牙利、立陶宛、葡萄牙、俄罗斯、巴西、中国等 18个国家。2007年这 18个国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702,相当于信息化高水平国家(地区)的 74%。第四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地区),包括危地马拉、吉尔吉斯斯坦、菲律宾等 10个国家。2007年这 10个国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500,相当于信息化高水平国家(地区)的53%。第五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国家(地区),仅有孟加拉国。2007年该国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303,相当于信息化高水平国家(地区)的32%。
200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7.3%,2007年差距缩小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同时,与排名首位的瑞典相比,2007年我国相当于瑞典的57%,而2000年为 53%,差距缩小了 4个百分点。从分类指数排位看,我国的信息消费指数在所比较国家(地区)中排名第 32位,其后是环境与效果指数排名第 41位,知识指数排在第 43位,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 44位。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 47位。
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长速度居所比较国家前列。2001-2007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5.5%,居世界第 14位,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 2倍。我国信息化 5个分类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多数居世界前列,其中知识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所比较国家(地区) 的第 7位,环境与效果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第 12位,基础设施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第 12位,信息消费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第 13位,使用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第 14位。2008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继续较快增长,增长速度为14.5%。
缩小与信息化发达国家的差距
近些年,虽然我国信息化年均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但与信息化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信息化的各个分类指数来看,我国与最高水平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的是基础设施指数。2007年基础设施指数相当于该分类指数值最高国家瑞典的25%,环境与效果指数相当于瑞典的56%,信息消费指数和使用指数分别相当于挪威的70%和81%;知识指数相当于爱尔兰的88%。我国在整体经济发展实力、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以及计算机人均拥有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促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信息化的紧迫感并注重增强各地区各部门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各地区各部门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的信息化投资机制;第三,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普及率;第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第五,建立信息化的官方统计体系,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

四、M2M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国经过近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无论在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当中,还是在各个行业内部,都已经建成了大量的、独立的信息系统。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这些系统都处于分散的、异构的、相互封闭的状态,致使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随着目前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日益专业化,传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法已经开始满足不了各个行业越来越高的需求。诸如车辆管理、水污染检测、码头物流管理以及贵重物品管理等行业都要求信息化系统能够随时随地地收集特殊应用终端的相关数据,并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在对各种终端中的设备进行信息提取之后,将相关数据信息传输到处理中枢。M2M恰好能够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M2M技术具有移动性和固定性两个方面的应用。在移动性应用方面,M2M适用于外围设备位置不固定,移动性强并需要与中心点保持实时通信的应用,如交通、公安、海关、税务、医疗、物流等行业从业人员手持系统或车载、船载系统等。在固定性应用方面,M2M适用于外围设备位置固定,但地理分布广泛、有线接入方式部署困难或成本高昂的应用,可利用机器到机器实现无人值守,如电力、水利、采油、采矿、环保、气象、烟草、金融等行业信息采集或交易系统等。
其实现有的 M2M技术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级管理软件平台、无线通信解决方案以及现场数据采集和监控设备。
简单而言,这套系统主要是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收集特殊行业应用终端的相关数据,通过从无线终端到用户端的行业应用中心之间的传输通道,将终端上传的数据进行集中,从而对分散的行业终端进行监控。这样的技术架构可以充分地解决特殊终端与系统中枢之间数据传输困难的问题,突破机器之间数据传输的瓶颈,真正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
作为北京市出租汽车 GPS管理系统的主要运营商,亚太安讯对 M2M技术在车辆管理中的应用前景非常看好,并且用 M2M技术在奥运会期间对相关的公共交通车辆进行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截至 2007年3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4亿辆。就运营车辆而言,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然而由于运营车辆直接与经济效益相挂钩,驾驶员超速驾驶和疲劳驾驶的现象屡禁不止,难以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
现在则可以利用 M2M技术将安装在车辆上的行驶记录仪通过通信网络与数据处理中心相互连接,两者能够进行实时数据交换,汽车的启动次数、行驶里程、超速记录、停车记录以及油耗表尺等要素都会及时地出现在数据处理中心。

行业信息化有力推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M2M应用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已在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国家实现商用。欧洲著名的行业咨询机构 IDATE提供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范围内 M2M市场容量已经达到 200亿欧元,而到2010年,市场容量将达到 220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9%。
随着包括通信设备、管理软件等相关技术的深化,M2M产品成本的下降,M2M业务将逐渐走向成熟。目前,M2M技术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实现商用,主要应用在安全监测、机械服务、维修业务、自动售货机、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电动机械、城市信息化等领域。
虽然 M2M对于中国人而言,仍然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因为我们还不习惯于让机器和货物都建立连接。但是随着 M2M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运输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物流信息化以及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将日渐突出。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加入到 M2M的队列当中,而 M2M技术也必将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对我国的移动信息化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需求。